该网站工信部已备案,唯一百度官方认证(职学网)官方网站WWW.CHZXW.COM.CN,请放心访问
了解详情>

职中网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编辑:职学网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

摘要:我校坚持“经营职教”的办学理念,实行“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致力于用‘校企合一’双元制,为‘中国创造’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英才’”。作为学校的第三大专业——汽车维修与检测,如何去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校企合一”,找准专业的发展方向,值得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此次课改中的企业调研情况,深刻分析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  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化课程

一、研究背景

汽车行业已成为广州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连年增长,到2015年,汽车产量将达到180万辆。与此同时,广州市的汽车保有量,至2009年底,达到133万辆,平均每日上牌量接近600辆,今年汽车新上牌总数预计将超过20万辆。由于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利润占汽车产业链利润的60%以上,汽车售后服务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当前,广州市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每年在10000人以上。

我校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从1994年开办至今,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教学场地和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师资力量日趋增强,但是由于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随着现代汽车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和以各品牌4S店为代表的汽车售后服务模式的普及,汽车维修企业更重视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与社会与行业需求接轨,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英才”,我校组织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展开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为使我校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调研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汽车服务4S店、汽车维修厂、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配件销售企业等单位沟通,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提出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我校派遣了6位专业骨干教师到汽车4S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10多名专业教师深入广州市多家汽车4S店、维修厂、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配件销售企业调研,面访服务经理、车间主管、维修厂长等共计20多名,向一线技术工人发放调查问卷70份;并举行了实践专家访谈会,共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专家12名参加,主要讨论并提取汽车维修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技校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能力素质要求差距很大,首先是思想素养方面,企业要求员工诚实、肯干、能吃苦耐劳,具有团队精神,而我们的学生大多不能吃苦耐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其次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基本功不扎实,至少都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独立上岗;第三,学生的沟通能力不强,理论水平低,缺乏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这就说明,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弱化了对学生人格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中职生普遍有以下一些特点: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够主动,对自已缺乏自信心,语言沟通能力不强。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1、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汽车维护保养、机电维修及前台接待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最紧缺的人才是汽车电气维修工和汽车钣金喷漆工。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可将汽车电气维修工作为汽车机电维修方向培养的重点,同时增设汽车钣喷和汽车商务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发展方向。

2、课程设置分析

我校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依然是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专业系统性强,专业知识仍然偏重理论,课程内容没有和企业的实际岗位与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因此,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三)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我校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备课量大,由于教师们课时多,编写学材的进度缓慢,所以有部分教师仍是以讲授法为主。

四、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企业调研的分析结论,要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体面就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三化”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四个结合”是指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二)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需要解决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的问题外,还需要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构建一种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模式,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换句话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

1、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开展这项工作,涉及到学校、企业、教育和劳动等部门配合,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在实践的基础上,要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建设性意见。

2、要选择好合作的企业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该考虑:一是与学校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二是科技含量较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不大的企业;三是效益较好、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企业。

3、要认真研究制定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学习材料

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须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再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再经专业教师研讨和企业专家论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然后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业设计方案和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和评价表等)。

4、要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要顺利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如安全教育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和带队教师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邱才训  《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广东教育出版社

3、黄孝宝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

4、杜学森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  教育与职业